在當今的網絡環境中,資訊安全的重要性無庸置疑。尤其是企業與政府機構日益依賴資訊科技,資安監控中心(Security Operation Center, SOC)已成為防禦攻擊的最前線。然而,儘管有完善的系統與高端的設備,SOC內部仍常出現各種錯誤與疏漏,導致不必要的風險擴大。本文將深入探討資安監控中心中最常見的幾種錯誤,以及這些錯誤所帶來的教訓,幫助企業建立更完善的資安策略與應變能力。
忽略初期異常訊號的嚴重後果
資安事件往往不是突然爆發的,而是從一些微小異常逐步演變而來。SOC常見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忽略這些早期訊號。像是流量異常、權限異常使用、外部IP異常連線等,若未即時分析處理,攻擊者可能已經在系統中潛伏數日甚至數週。
這種失誤通常來自於告警疲勞(alert fatigue)與過濾規則設計不當。太多的false positive會讓團隊對真正的警訊視而不見,進而錯失防範的黃金時機。因此,提升告警的準確性與優先順序設定,是SOC需要優先改善的重點。
過度依賴自動化工具而忽略人為判斷
隨著SOAR(Security Orchestration, Automation, and Response)平台的普及,許多SOC傾向於過度依賴自動化流程來進行應變操作。然而,安全事件具有高度複雜性與多變性,並非所有狀況都能由預設規則準確判斷。
當自動化系統無法涵蓋未知威脅時,缺乏專業人員的即時分析就可能導致錯誤判斷,甚至錯誤封鎖正常服務,造成業務中斷。因此,建立自動化與人為分析之間的平衡點是資安監控的重要課題。
日誌管理與分析不完整
一份完整的日誌資料,是偵測與追查資安事件的關鍵。然而,許多SOC在實務上卻常因儲存成本、分析工具不足或缺乏策略而選擇不記錄特定系統日誌,或是僅保存極短期間的資料。
這樣的做法一旦遇上攻擊事件,將導致證據不足、溯源困難,甚至無法向上級說明事件始末,對企業信譽造成傷害。建議SOC建立分層日誌保存政策,對關鍵系統進行長期留存,並定期進行可視化分析。
誤將低風險事件視為無風險
許多SOC對於低風險等級的警訊,經常採取忽視態度,尤其在工作量龐大時更容易做出「這應該沒事」的假設。然而,實際上許多APT攻擊初期就是以低風險行為掩護行動,例如使用合法工具進行橫向移動。
因此,建議資安團隊要針對「低風險但異常」的事件設計特別的偵測規則與審查機制,提升對潛藏威脅的洞察力,避免讓攻擊者悄然滲透。
忽略跨部門通報與溝通機制
資安事件發生時,若SOC僅限於部門內處理,忽略與IT維運、內控、法務或主管單位的即時溝通,可能導致應變延誤、責任歸屬不清、甚至內部混亂。
建立明確的資安事件通報機制與跨部門溝通SOP,讓所有相關單位能即時取得資訊與應變指引,是提升整體組織防禦能力的必要條件。這不僅能減少損失,也有助於資安意識的全面提升。
漏洞回報與資安事件記錄制度不健全
資安監控的目的是持續改進與學習,而非單次應變後就結案。許多SOC在處理事件後,缺乏事後報告撰寫、內部通報或知識累積的機制,使得同樣的錯誤一再發生,無法形成正向循環。
建立事件學習制度,包括每次事件的復盤會議(post-mortem)、內部通報、知識庫更新等措施,是強化團隊成長與經驗傳承的關鍵。
*Capturing unauthorized images is prohibited*